Thomas Oliver Beebee教授來我院講學
2019年6月10-11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系資深教授Thomas Oliver Beebee應田俊武教授的邀請來我院講學。Beebee教授是比較文學領域A&HCI頂級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的主編,布盧姆斯伯裡文化圈《世界文學》系列叢書總編。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文學批評與理論,十八世紀文學、翻譯(理論、實踐和文學模仿),文學中的心理地圖等。
Beebee教授本次給我院師生共帶來兩場學術盛宴。6月10日19:00-20:30,Beebee教授第一場講座的主題是“Many Martyrs Fell: Bob Dylan’s Guide to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他認為雖然在迪倫職業生涯的早期,迪倫遠離了“抗議歌手”的身份,雖然迪倫最著名的歌曲隻是籠統地或隐喻地對待民權主題(例如,“在風中飄揚”),但從20世紀60-80年代,鮑勃•迪倫(Bob Dylan)的歌曲不斷回到非洲裔美國人受到“不公正對待”這一的主題,并在1983年的史詩《盲威利•麥克特爾》(Blind Willie McTell)中總結了美國的原罪。迪倫的歌曲裡涉及到一系列的原罪事實,例如:私刑、謀殺、剝奪公民權利、種族偏見的法律制度等。Beebee教授首先用悠揚的歌曲讓大家了解歌詞文本,然後結合相關的曆史背景對這些不公正的态度進行追根溯源的解析,為師生們帶來試聽的雙重盛宴。

6月11日19:00-20:30,Beebee教授為我院師生做了第二場講座,主題為“Ekphrasis of the Earth”(大地的畫詩)。Beebee教授首先介紹了“畫詩”一詞的由來和定義。他認為“畫詩”是文學與藝術之間中介的原始形式,荷馬《伊利亞特》中對阿喀琉斯之盾的著名描述即是如此。然而,當描述的對象是風景或地球時,它們本身被認為既有故事可講,又有塑造叙事和語言的力量和資源,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文本性呢?通過對文本片段的比較和解讀,Beebee教授指出是“畫詩”塑造了美國西南部沙漠中的三個文本:瑪麗·奧斯汀的《少雨之地》(1903年);喬伊·哈喬/史蒂芬·斯特羅姆的《世界中心的秘密》(1989年);尼科爾·布羅薩德的《斯穆夫沙漠》(1987年)。這三部作品中的人名和動物名也體現出“畫詩”的特點,是微縮的故事和風景畫,例如:Round Rock, Rose Sand等。不同的風景有不同的曆史并産生不同的故事,形态各異的景觀線“landscape line”縱橫交織形成了“畫詩”般的文學作品。
講座最後,Beebee教授耐心的逐一回答了師生們的提問,現場學術氣氛濃厚,互動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