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與講座
“第二屆Talmy語義學會議”成功舉行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9-03


 

2020815-16日,第二屆Talmy語義學會議通過騰訊會議和直播方式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中國認知語言學國際論壇組委會、國際期刊Cognitive Semantics編輯部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腦科學研究中心“語言認知研究小組”協辦。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渥太華大學、首爾大學、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科院大學、上海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500多位學者及碩博士研究生共襄此次雲端盛會。

15日上午8:50,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李福印教授緻開幕辭。他對中國認知語言學國際會議論壇“Talmy語義學會議做了介紹,并對與會學者和同學表示熱烈歡迎。遠在美國的Leonard Talmy教授特地發來郵件對本次盛會表示祝賀。

IMG_5835(20200815-205021)

 

 

15日上午舉行了6場專題報告,分别由四川外國語大學鄧宇博士、浙江大學沈煜博士主持。

上海大學程琪龍教授的報告題目為語言系統的動态模式,程教授論述了如何構建動态理論模式,認為語言系統遞質于大腦神經網絡,系統活動于人際交流和認知思維中,系統表述于動态理論模式且以認知事件框架構建認知語義。他倡導從超學科視角探尋逼近語言系統的真相,充分利用跨學科成果驗證語言系統的假設模式。最後,他基于Goldberg的認知構式語法的融合原則和Talmy的事件框架的隐顯組織的注意理論,提出認知事件框架(Cognitive Event Frame)模式,并以此合理表述漢語的各類構式的事件結構、論元層級、信息結構。

3011597592465_.pic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孫毅教授作了題為漢英抽象名詞隐喻運動事件對比研究的報告。孫教授将空間隐喻與Talmy的運動事件框架結合,從類型學視角對英漢隐喻運動編碼特征進行了深入的語義分析和動因解讀。他指出,在情感心理等抽象概念中,漢英語言都會借助其它成分和主要動詞共同完成一個運動事件。由于隐喻性語言根植于人們的身體經驗過程中,漢英語言在抽象名詞的隐喻運動事件表達上,都存在同一抽象名詞範疇下的具體詞彙,既用作動詞運動事件的主體又充當運動位置的現象。

3021597592466_.pic_hd

 

浙江大學史文磊博士的報告題目為運動事件詞化類型演變的語體差異。他對通俗作品、古今對譯、漢語北方官話口語教材《老乞大》) 中的自移運動事件表達結構進行了統計和對比分析,發現不同類型的文本之間,在詞化結構的分布傾向和語義要素( 方式、路徑) 的分布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分析語言類型的演變時,宜引入語體視角,揭示出不同語體之間的差異,方可展示類型演變之全貌。

3031597592467_.pic_hd

 

煙台大學于翠紅教授的報告How do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Online Processing of L2 Motion Event Express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從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的角度探讨了英漢語言差異對運動事件表達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對事件的加工機制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母語認知圖式的影響。

 

黑龍江大學李家春博士的報告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aused State Change in Mandarin Chinese從兒童語言習得的角度探讨了漢語狀态變化事件的詞化類型,用誘導實驗的方法對語義密度、詞彙化模式分布進行定量統計,對于漢語的類型歸屬和兒童語言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的見解。

 

北京郵電大學楊京鵬博士的報告英漢虛構運動事件詞彙化模式對比研究強調了虛構運動事件在宏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他歸納了英語、漢語對于虛構運動事件表達的詞彙化模式類型特點。他對虛構運動事件相關的幾個重要概念的闡釋頗具啟發意義。

 

 

 

15日下午共7場專題報告,分别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賈紅霞博士、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博士李天宇主持。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博士生靳俊傑的報告‘V Zhe ()’ Concatenation: A Perspective of Macro-event Hypothesis基于曆時語料庫對比分析了表征具有時間關系的兩個()事件的“V連用式,并基于小句分層結構模型與連接類型框架探讨了“V連用式四種變體間及各變體内部的句法關系。他認為,“V連用分布在元明、清代及現代,且“V四種變體呈現由非宏事件演變為宏事件的連續統;原型句法關系類型呈現小句并列(V1着,V2) →小句并列從屬(V1着,V1) →核心并列(V1V2) →核心并列從屬(V1V1)”的句法梯度連續統。該研究支持了宏事件假說

 

中國科學院大學杜靜博士的報告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Extension and Intension on Semantic Change: Evidences from Chinese 從曆時原型語義學視角出發,借助曆時語料庫探讨了的曆時語義演變。認為詞彙的延伸語義并非源于詞彙本義整體,而是源于詞彙本義所對應的某一部分外延所指。該研究揭示了外延和内涵在語義變化層面的彙合,并嘗試性将語義變化分為外延用法,内涵語義以及語法化三個發展階段。

3041597592468_.pic_hd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馬書東博士的報告力動态視角的認知語義分析分析了的語義,認為雖然力動态廣泛體現于語言的各個層面,但其如何體現在漢語語法單位上則仍未揭示。從力動态角度的分析發現,可視為從穿衣經驗中圖式化而形成的身與物動态互動,即身體維持物的覆蓋性接觸以應對環境的主體經驗。此力動态經驗對“X的使用制約是:對内,所描述的“X”需容納雙事體互動;對外,“X需适合主體經驗的雙事體互動。力動态框架作為概念動因與使用規約共同限制的使用。

3051597592469_.pic_hd

 

南京師範大學範娜博士的報告“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and Absolute Static and Real Motion Expressions”對比分析了虛拟運動、靜态事件、以及真實運動的概念和實例。範老師界定了虛拟運動和靜态事件之間的異同,并揭示了三種現象背後的認知規律。

3061597592470_.pic

 

河南大學俞琳博士的報告“Co-occurrence and Mutual Exclusivity of Reciprocal Events in Mandarin”讨論了漢語中的相互事件,以擁抱依靠為例,利用視頻誘導和語料調查為手段,闡述了相互事件的共現性和互斥性,并初步解釋了共現和互斥的深層動因。

3071597592471_.pic

 

信陽師範學院王辰玲博士的報告詞彙化-語法化界面下動結式形式-語義-功能三位一體的再分析聚焦漢語動結式,從形式、語義、功能三個角度對動結式進行了讨論。王老師在詞彙化-語法化背景下對漢語動結式的多維度探讨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角。

3081597592472_.pic

 

四川外國語大學胡志勇博士的報告“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Translation of several Terms in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基于他在翻譯Talmy兩卷本巨著《認知語義學》時的感悟和理解,他闡釋了相關術語界定和處理的原因。胡老師認為譯著中仍然存在的不足,這也顯示出對于Talmy認知語義學的理論探索是常新的。

 

 

16日上午舉行了4場專題報告,分别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李金妹博士和河南大學俞琳博士主持。

河南科技大學任龍波博士的報告“The typology of stationary events”對比了英漢語靜态事件,認為英漢語表征靜态事件的典型句型表現出混合語言類型特征和衛星語素語言類型特征的互補類型特征。就靜态事件表征而言,英漢語均非單純的衛星語素框架語言。該研究有助于了解英漢語的類型學特征。

3131597592869_.pic

 

四川外國語大學鄧宇博士作了題為“Source-Goal Asymmetry in Event Segmentation: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Korean, and Mandarin”的報告,對英語、韓語和漢語三種語言運動事件切分進行對比,研究事件成分中始源-目标的不對稱性。他通過實驗證據,發現英語、韓語和漢語不同類型語言事件切分均表現出事件末端的突顯性,但這種語言共性因語言特異性因素影響,亦呈現差異,如韓語的末端偏向顯著強于漢語。最後,他通過事件切分理論對末端偏向做了統一解釋。

3091597592808_.pic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博士生徐萌敏的報告“Event Integration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Macro Events Encoded in Verb-directional Construction ‘V + hui’”從曆時視角出發,聚焦動趨結構“V+表征宏事件的語義特征,事件融合類型及其認知機制。研究結果顯示,動趨結構V+能夠表征宏事件的五種語義類型,框架事件和副事件涉及四種支撐性關系。“V+表征宏事件,主要受認知視角和注意視窗開啟兩種認知操作共同驅動。“V+表征宏事件,主要有三種視角觀察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其不僅涉及單一事件框架的視窗開啟,還包含多種多重嵌套視窗開啟模式。

3101597592809_.pic_hd

 

電子科技大學袁毅敏博士的報告漢英情感心理動詞緻使關系的認知初探從認知的視角讨論了漢英情感心理動詞的緻使關系。主講人通過三個調查問卷環環相扣的實證研究發現漢語情感心理事件的詞彙句法模式比英語更為複雜;漢語情感心理事件内部的時間關系比英語更為複雜;英漢情感心理事件的句法語義界面特征由緻使關系和時間關系共同決定;英漢語言使用者對某些基本情感類型的緻使意義理解不同。

3111597592810_.pic_hd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李福印教授的報告宏事件假說(Macro-event Hypothesis介紹了宏事件假說的産生背景、具體内容、實證視角及其理論意義。簡言之,宏事件假說認為,語言通常把兩個較為簡單的相關事件更具綜合性地表征為一個單一的融合的複雜事件,即宏事件,在語言表層用一個小句來表達。據此,語言可分為兩大類型:宏事件型語言和非宏事件型語言。李教授所提出的宏事件假說擯棄了語言的形式元素,是基于語義概念提出的理論,具有跨語言的普遍性。同時,該假說也将Talmy提出的宏事件理論事件融合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理論高潮。

3121597592811_.pic

 

講座完畢,是主講人與聽衆之間的互動環節。大家在認知語義學的框架下展開了熱烈的探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丁崇明教授做了精彩點評。雖然隻有短短的25分鐘,但大家都意猶未盡,紛紛轉戰微信平台,将學術探究進行到底。

 

最後,李福印教授做閉幕總結,對此次會議的主講專家、參加會議的老師和同學、以及北航-川外聯合秘書組團隊表示感謝,大家期望着第三屆Talmy語義學會議的來臨。

本次會議秘書組團隊

 

本次會議秉持思想原創、方法創新、團隊合作、國際發展之理念,集中研讨了Talmy認知語義學理論新前沿、共時與曆時研究新視角、跨語言研究新發現、語料庫與實驗研究新方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推動了認知語義學思想在中國的發展及本土化研究。

 

 

文:鄧宇、魚帆、沈煜、賈紅霞、李天宇、李金妹、俞琳

圖:盧俊傑、楊姬雪、魚帆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