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12日上午9:00-10:30,董洪川校長應邀為我院做線上學術講座,講座題為《解讀現代主義:藝術非人化?——重讀O.Y.加塞特》。本次講座是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70周年校慶系列講座之外國文學名家論壇的第三講,我院的教師和研究生在線聆聽了講座。董洪川校長是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博士後,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外國語文》和《英語研究》主編,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英國文學學會副會長,教育部英語專業教指委和翻譯專業教指委委員,重慶高校外語類專業教指委主任。
首先,董校長指出當今學界對于現代主義的關注點延伸至“新現代主義多面相”(Modernisms)的範疇,這也給學界以全新的角度來思考“現代主義是什麼”的問題。以現代主義為起點,董校長随即引入了“藝術非人化”(dehumanization of art) 概念,力求從學術的角度對此概念進行重新的研究。通過對加塞特和盧卡契對現代主義特征的定義,進一步說明了藝術非人化的含義和本質。盧卡契批判了現代主義的“反社會”(asocial) 本質,加塞特則總結出了“非人化”(dehumanization) 是現代主義的本質特征。加塞特認為,現代藝術是一門純粹的藝術(pure art),它将人類感知(human sensibility)從藝術感知(artistic sensibility)中完全剝離,也割裂了藝術與與真實生活之間的關系,而這種割裂造成了藝術非人化。
其次,董校長講解了“現代主義與藝術的使命”問題。他指出,雖然加塞特認為現代主義是一種非人的藝術,并不能擔負起任何的社會使命,但是一部分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學藝術的新形式,承載着文化颠覆的使命,質疑着社會統治秩序的根基。城市化是科技進步的産物,但也是對傳統倫理與和諧生活的破壞,人将“利益優先”作為行為準則。現代文學藝術作品肩負着提醒人保持真誠、反抗壓迫、重塑基本價值觀、拯救靈魂的責任。因此加塞特所認為的“藝術作品除了它本身什麼也不是”的觀點并不全面。
再次,董校長分析了“現代主義和傳統”的博弈。他指出,加塞特認為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後者主要表現真實的世界。然而事實上,現代主義者對傳統的态度頗為矛盾,如埃斯塔森認為現代主義是一種範式的轉化。另一方面,許多現代主義者努力恢複傳統,如埃茲拉·龐德強調了詩人或藝術家學習傳統作品的重要意義;休谟則主張古典複興;T.S.艾略特認為批評等同于古典主義,詩歌創作應該有曆史意識。
然後,董校長講解了現代主義與“活的”現實之間的關系。他指出,加塞特認為現代文學藝術作品切斷了藝術與“活的”現實之間聯系。但是對于很多現實主義者而言,現實主義作品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描繪出“準确又可被認知的當代生活畫卷”,其中一個例子為休谟的觀點,即任何種類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不可能脫離時代而存在。
最後,董校長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簡要的總結。董校長指出,加塞特對于現代主義的觀點存在一定問題,值得重新探讨。大多數現代主義者對古典主義持積極态度,始終進行着語言上的探索和實踐,清楚自己肩負的社會使命。許多現代主義作品關注現代生活,對現代狀況進行了完整的描繪。盡管存在缺陷,但是現代主義已經成為文學經典的一部分。董校長語言嚴謹認真,引經據典,分析深刻到位,赢得了參會師生的一緻好評。
講座結束後,田俊武教授做了精彩點評。田教授提到,董校長是我國研究英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詩歌的集大成者,其講座闡釋并質疑了加塞特的藝術非人化理論,并用藝術非人化理論分析了T.S.艾略特的詩歌,讓聽衆對現代主義與藝術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董校長的講座十分嚴謹,為青年學者治學樹立了榜樣,其中對概念的界定、引經據典等尤其對于博士生和青年學者而言頗有啟發意義。董校長的講座不僅是一場學術盛宴,而且是學者嚴謹規範治學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