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交換學習心得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1-05

外院德語系每屆大三赴德國的交換,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必要的、珍貴的機會。作為一名德語生,在大學四年的德語學習中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親身融入到自己所學語言的語言環境中,真正的感受德國的文化、社會、教育、生活,對于我們的大學時光甚至一生都是難忘而美好的回憶。
出國交換的準備是繁瑣的。作為一名大學生、一個成年人,要對自己負責;作為班長,還要對同學和老師負責。我們所有人都沒有過出國交換的經曆,所以隻能求助于學長學姐,他們可以稱作是我們的強有力支援,甚至可以說,我們是在學長學姐的指導下才能走到德國。辦理校内手續、準備對方學校要求的材料、準備簽證審核,每一件事都必須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辦好;一次又一次的蓋章、審核、等待、網上申請,而且我們這一屆開始斯圖加特大學開啟交換生網絡申請系統,與以往的每一屆交換都大有不同,所以除了學長學姐的悉心指導,更多的也有自己摸索的成分。在此期間,不可謂是磨練了意志,也算是對出國後複雜的情況打下了心理基礎。
初到斯圖加特,坐着城際軌道進入市區,這個繁華又整潔,忙碌又安靜的城市。一個嶄新的國度,這裡的街道、陽光、空氣,一草一木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我剛剛踏上這塊土地,心情就沒來由的好了起來。從此開始了我們的交換生涯。
校園生活,必然是交換生活的主體。在斯圖加特,我們選課空間很大,基本可以選全大三下國内要求的課程,包括德語文學、德語語言學、經濟德語、英語以及經濟管理。斯圖加特Neue deutsche Literatur專業的Albrecht教授對于我們的課程設置比較了解,她與Jelkmann老師與不同院系、以及語言中心進行溝通,在選課方面給予我們很大幫助。
我們每人每周平均8-9節課,這對于德國同學來講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每學期最多會選3-4門課。實際上,文學課對于我們和當地學生一樣是難點,而在語言學課上,中國學生的勤奮和邏輯則給教授和助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國前,語言學的Pafel教授和助教Joe還邀請我們共進晚餐。
語言中心的課程是專門為外國學生開設的,其中包括德語、英語和其他語種。在語言中心,所有學生都不是母語者,老師的要求也比較嚴格。由于專業要求我們必須選擇一門經濟相關的課程,課程難度普遍在德語C1水平以上,在最初也是使老師和我們互相為難了很久。好在大約一個月後,我們擺脫了最初無法适應語言速度和課程節奏的災難,能夠更好的融入一般課程。語言中心中同樣設有介紹德國、斯圖加特所在的巴登符騰堡州的情況的課程,對于外國學生了解德國的社會和文化很有幫助,課程内容也較為簡單多樣,很有吸引力。
在期末考試中,德國人的嚴謹和公正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德國教授和老師不會因為你是外國學生而降低考核标準,即使部分文學課程最後進行的是相對于筆試形式簡單很多的口試,可内容和分數的要求依然嚴格。即使這樣,充足的準備和獨立的思考依然能帶來較為理想的成績。
日常生活,總結起來就是舒适。整潔、秩序、高效,是斯圖加特生活環境的代名詞。在交換期間,我也曾利用假期到訪過德國許多其它城市,柏林、漢堡、科隆、德累斯頓、開姆尼茨,明顯感覺到斯圖加特作為德國西南部的大城市,并沒有大城市多有的髒亂,相比之下是很規矩的,商店和超市廣泛分布,購物方便,交通便捷,即使假日裡路上的人再多,也都有條不紊,市民和服務人員也大多禮貌友善。斯圖加特的人文氣息和城市文化讓我十分有好感。
每逢節日,大街小巷的商店是不營業的,我們要提前屯好食物,然後加入到室外的節日氛圍中。在斯圖加特,我們經曆了如複活節、春節等大大小小的節日。斯圖加特的春節規模很大,像是一個大型的娛樂嘉年華,又像一個美食街、啤酒節,德國人一改平日不苟言笑理智清醒的外表,在啤酒大棚裡高歌跳舞,還會主動與外國人攀談,熱情洋溢,讓我們覺得措手不及的同時又深深的感受到了德國人外冷内熱、友善寬容的一面。
交換的時間是短暫的,即使在繁忙的期末考試後我們依然有時間和機會遊覽德國許多城市,但是走得越遠、去過的地方越多,越覺得我們對這個國家和語言還有太多太多不了解的地方,想要學好德語,還是一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這次交換隻是我們認識德國的開端,希望以後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這個特别的國度。
(圖/文 吳緻君 12291189)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