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交換學習心得(二)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1-05
帶着出國的激動心情,去做繁瑣的準備工作,其中的幫助信息多數都來自學長學姐。如此一個完全DIY的過程真有些“好事多磨”,雖然我并不喜歡這個詞。所以我們到達德國後放下的包袱是着實有分量的。
前期準備工作大家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一個完備的體系對外提供的信息應當是足夠詳盡的,可惜我們的合作項目并沒有如此完備的體系,所以領路人的部分經驗是必要的。團隊合作也很必要,消息都應當分享給同行的同伴,如此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決策和高效的行為。來了之後對于環境的熟悉是必須的,作為萌新就别怕丢臉,啥不懂就問,控制火候,别給人真問煩了就成。州之間各種系統往往不相同,總是有你調查不到的地方。
生活一段時候後對斯圖加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國際化。最大的遺憾就是,和德國人的交往不夠深。
像我雖然花了一些功夫申請到市裡的學生宿舍,7人的WG,但其中隻一個純德國人,交流還不多。7人的學生宿舍,3個分别來自厄瓜多爾、意大利、中國的男生和2個分别來自巴西和俄羅斯女生,1個純德國人和1個馬來西亞裔德國人。無論來自哪裡,隻要人好,共居生活就會很安穩。不知是運氣好還是在德國大家都變得相對友善了,亦或受國際化影響變得包容,我收到不少幫助,大家相處融洽,與其中幾人更是建立起不錯的友誼。巴登符騰堡州是排外情緒最低的幾個州之一,作為外來者碰到不友善德國人的幾率很低。而說德語的機會的多少和在華人圈裡的時間呈負相關。要是和我一樣住在宿舍,每天基本都是在說德語,然後就會發現:外國人的德語口音稍重,發音也時有不準,但是他們的表達就是強,就是能更輕松的與人交流,看出來語言學習的目的和方法與國内完全不同。如果聽不懂德國人說話,讓人家說慢點就好。要是人家煩了跟你說英語了,那就認了,回頭多練練聽力吧。值得一提的是,在斯圖加特或許還能憑借英語生存,但在其他城市,可難說了。所以還是借機會多沉浸,一段時間後,德語的反射會變強。這種轉變後來我在香港轉機的時候感受強烈,我和兩個日本人聊天時第一反應總是德語。
學習方面,學校也是國際化的厲害。特别的是,自我們這一批開始,有專門為交換生開的文學課,難度更加适合我們。主要負責交流項目的FrauJelkmann也會帶我們開展了解城市文化的活動,比如參觀曆史觀、文化館啦各種。但是别妄想考試簡單過,這麼嚴肅的事情一定是按标準來的。至于聽課,文學課要想聽明白,先讀材料,先查百科很重要。語言學課,要是覺得難,輔導課一定要參加。語言中心的課,根據内容不同難度自然也不同。除了專業性強一些的課比如經濟德語之外,我尤其推薦各類國情文化課。那些課上,有極大可能老師會安排集體活動,參觀梅賽德斯博物館啦,看戲劇啦都很豐富。正好彌補與德國人交流不足帶來的文化了解的缺失。其中語言中心英語C1的課水平略高,尤其是有些德國人的水平非常高,原來英語就不好的同學要用心了。語言中心的課免費,要是有想學其他語言的,可以去蹭課,不參加考試,那樣上課就可以很享受。我就參加了日語課,一周一次4課時,每次都能度過愉快的傍晚。非德語課是結交德國好友的好機會,想多和德國人交流的話,這是好路子。尤其是上非英語課的德國同學,互相之間更容易有共同話題。
要是喜歡旅遊,當然可以借此機會遊曆歐洲,我并不喜好旅遊,自拍照更是沒有。提供的照片是一門國情課的紀念照,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國際化。即使不怎麼出門,我也去了一次科隆,為了科隆遊戲展,于是在德國感受一次排長隊的體驗和外國人的熱情瘋狂。在回來的火車上和倆德國人相談甚歡,比較尴尬的是,我們在的是火車的安靜車間。聊天的兩人中,有個德國人認為英語才是更實用語言,整個過程都不肯和我說德語。他嗓門有比較大被乘務員提醒了。斯圖加特的啤酒節,也是圍觀德國人另一面的好地方,要是樂意,也可以跟着一起站凳子上,端着啤酒唱歌跳舞。至于各種聚會,燒烤,數不勝數。再新奇一些的比如整夜跳舞,或者一起去水煙館。青年們聚在一起其實挺會折騰的。要知道人就是人,就是有弱點和缺點。我也跟着德國人一起闖紅燈,前提附近沒有警察。如果出了一趟國,生活了這麼久,還保持着對某些人群的刻闆印象的話,那真是白來了。喜歡購物,附近的麥琴根折扣城,買衣物可以去。附近亞洲超市也不少,很多東西都可以不帶。還是多考慮在德國能不能買到合适尺碼的衣物吧。
好好感受生活,斯圖加特公園草地廣場很多,環境很好,我宿舍附近有人在公園下國際象棋,地面就是棋盤,大家用手搬動巨型塑料棋子對弈,觀衆亦非真君子,評論起哄常有時。傍晚附近還有肥鴨成群。本次珍貴的交換學習經曆對于以後的計劃打算具有很高的參考意義,感謝各位學校和老師為這個項目付出的努力。

文/吳遞增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