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俄羅斯莫斯科航空學院交換學習心得(三)
來源: 發布時間:2016-03-17

                                  

 

20159月,我和俄語系的其他兩位研究生作為交換生赴俄羅斯留學。轉眼,我從莫斯科交換回來已有些日子了,但每每對别人滔滔不絕地講述時,那段經曆總能勾起我對那片土地無盡的回憶。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難得的留學機會。

剛到莫斯科的那一天到現在仍記憶猶新。經過八個多小時的飛行,飛機安全地抵達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跨出機場出口的那一刻已是莫斯科時間下午五點多。我們拖着沉重的行李,依靠着莫航學弟的幫助,在夜幕降臨時分,坐上了駛向莫航留學生宿舍的小巴。那一刻我們都不禁望向窗外,看着完全陌生的街道上閃爍着五顔六色的霓虹燈,頓時充滿新鮮感,但道路兩旁寫滿俄語的廣告牌又讓我們感到萬分親切。跨越千山萬水,終于來到了這個夢寐以求的國度,這對于學了幾年俄語的我是極大的慰藉。

在莫斯科我們平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是選擇地鐵,它方便快捷,上趟車與下趟車的間隔一般不會超過一分鐘。莫斯科的地鐵站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系統,有着“地下的藝術宮殿”之美譽。雖然每天來往的人流匆匆忙忙,但也不會掩蓋這藝術宮殿獨特的美。坐上地鐵,我最喜歡打量這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人們,車廂裡的他們從不大聲喧嘩,十個人裡有一半的人在靜靜地看着書,也有一些人在做着數獨,盡管地鐵發出極大的噪聲,但他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絲毫沒有受到擾亂。地鐵站門口每天清晨都會發放免費報紙,有時我也會伸手要一份,然後裝模作樣地坐在車廂裡看着,好像在告訴他們,我們外國人也不隻會低頭看手機的。一共有過兩次被地鐵門夾住的經曆,使得我對它是又愛又恨的。由于沒有提示鈴,每每感覺它快要走時,我的心裡都會經過一番激烈的鬥争,沖進去也就一兩秒的時間,不沖等下一趟吧,其實這趟車又停了有一會兒,唉,這種複雜的情緒時時伴随着我,其實被夾一下也不疼,更不會有生命危險,因為地鐵門夾到人之後會自動彈開,但我總是被這扇門戲弄,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來到莫斯科之後,我發現這的人是真的很善良。走在大街上,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問路,有的人會詳細地告訴你路線,有的人不太确定,但他會上網查完地圖告訴你,其實他隻要說我不知道或者我不太确定,我依然會說“謝謝”,有的人怕你是外國人,人生地不熟的,他會親自把你帶到目的地。扪心自問,如果在國内,我在面對一個外國人問路時,我能做到哪種程度。

   在莫斯科,就不得不去紅場。幾個月内我已去了不知多少次紅場了,但我仍記得第一次去時的情景。親眼目睹了教科書上經常出現的紅場,心情不免有些激動。其實紅場遠比人們想象中要小得多,但并沒有妨礙它的古老和神聖。漫步在條石鋪成的紅場路面上,感受着這個城市的曆史沉澱,感受着俄羅斯國家的靈魂,覺得自己着實幸運。置身于紅場中央,它的前面就是紅場上标志性建築——瓦西裡大教堂,左邊是建築極具歐洲古典風格的國營百貨商場,右邊是克裡姆林宮的紅牆,紅牆下是領導無産階級革命的列甯的墓,後面是紅磚銀頂的曆史博物館。紅場旁邊是景緻美好的亞曆山大花園,花園裡無名烈士墓前有着永不熄滅的聖火。不遠處有我時常學習,查閱資料的列甯圖書館。這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有我的痕迹,都有我永不能忘的記憶。 

我也經曆了一段灰心喪氣的日子,我想這是每個俄語人初來國外必須要面對的。心裡明明有許多話,但由于詞彙量匮乏,這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感覺,如鲠在喉。可我并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可能有所得的機會,平日裡我會更多地聽聽新聞,開始關注莫斯科的大事小情,偶爾也看看俄劇,為了鍛煉聽力,更為了學習正宗的俄語表達,能有機會和别人交流時,絕不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去學校上課更能增長見識,那裡有形形色色的俄羅斯學生,會讓你了解這個國家的青年們是一個什麼狀态。說到上課,除了我們選的幾門課程外,我們還去别的專業蹭課。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一位頗有氣勢的曆史老師,他一走進教室,就随手把包放在講台上,連打開都不打開,然後開始點名(這是他上課的必備環節),說說笑笑了一會兒,就開始嚴肅地上課了。他上課的形式就像是聽寫,他在前面“一闆一眼”地說着,學生在下面快速地記着,有問題的話他們會立即打斷老師。我們手忙腳亂的,聽也聽不全,記也記不完整,但正是這樣,下課之後借筆記成為了我們和俄羅斯學生搭讪的極好機會,随之也會不很流暢地聊上一番。說來也是奇怪,俄羅斯竟然沒有教科書,這可是把環保做到了極緻啊。其實這樣也挺好,你看這個課,幾乎沒有不專心記筆記的,沒有教材,再不記筆記的話,期末複習就成問題啦。

對莫斯科的記憶還有許多許多。冰天雪地裡坐着嬰兒車,鼻尖被凍得通紅通紅的可愛的小孩兒;教堂裡虔誠禱告的人們;新年期間流光溢彩的街道;無信号燈的路口主動讓路的汽車;白雪紛飛的冬日裡綴滿鮮紅花楸果的果樹;地下通道裡玩兒着高雅藝術的賣藝人;廣場上肆意起舞的鴿子;宿舍樓裡談笑風生的中國人,外國人;滾梯上總是自動站在右側的人們;俄航成功降落後全體乘客給予的掌聲等等。

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讓我受益良多。幾個月的生活下來,我無意識地養成了許多文明的習慣,在公共場合說話要盡量降低分貝,自動站在滾梯的右側,把左側讓給着急通過的人等等。這段美妙的旅程成全了我很久以來的夢想,感謝學校遠航計劃提供給我這麼難得的機會,相信這樣一番曆練會對我今後的成長大有裨益。往日如歌,這段寶貴的記憶值得我永遠珍藏和銘記。

 

 

2014級俄語系研究生  宋天嬌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