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交換學習心得(三)
來源: 發布時間:2018-05-28

  早晨7點伴随着室友煮咖啡的聲音起來,匆忙的起床吃幾口BretzelCurrywurst走在歐洲初冬濕潤的路上前往教室已成了近六個月來的日常——在這短短的六個月中,我首先以一個遊客、或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探尋周遭那些新奇而陌生的事物,在此後,我逐漸發現一開始的奇感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那些友善的、作為一個融入者所感受到的——一聲聲過路人的溫暖問候,萬聖節在柏林列車上塞給我們糖果的可愛大叔,宿舍門口Doener店土耳其老闆樂此不疲辣椒用中文怎麼說8的親切詢問,Sprachkurs上各個國度同學讨論起各國文化的愉悅氣氛....  

  但這種更多的是來源于人與人的彼此信任和認同。在文化差異上,中西方顯然還是有很大區别的。首先讓我感觸最深刻的是中西教育觀念的差異。  

  誠然,作為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是很關注教育問題的,這關乎着我們的未來事業與生活選擇,但我們也逐漸發現,我們所做出的這種關注似乎正在無形中形成一種相對被動的趨勢——如同被追趕者作出的消極回應一般,我們所處的時代正迫使着我們邁進,而一旦我們對于這種邁進産生其可能會陷入預見中的循環的恐慌中,不可期的茫然和荒無感便随之而生。我們曾與在與外國友人探讨這種差異,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專業的選取角度的不同。許多中國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就業,他們本身談不上對專業有多麼喜歡,甚至隻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西方學生則更多的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他們想的更多的是,我喜歡什麼?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擁有怎樣性格和能力的人?——由于專業選取角度的不同,人們關注問題的出發點也會不同,這也是中西教育觀念的根本差異之一。  

  第二,對于重點能力的培養的不同側重點。中國學生傾向于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成績;而西方學生更傾與向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如文案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公關能力等。——相較而言,中國人更注重硬件條件,西方人更注重軟實力。  

  第三,本身人生價值觀開放性角度的差異。相較于西方學生,中國學生對于未來就業乃至婚姻持有的觀念相對更具規劃性,而西方人則更注重享受當下,這和他們的優良福利制度和相對輕松的就業競争有很大聯系。——總的來說,中國人重“理”,西方人則更重“感”。  

 “我似乎覺得,為我們所經曆過的那種緊張而富有戲劇性的生活作見證,是一種應盡的義務,因為每個人都是那些巨大轉變的見證人。”20171015日我們德國正在開姆尼茨工業大學上着作為交換生的第一堂課,Fassbender教授用茨威格的這句話作為學期的引入語,“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們先輩那樣置身事外;由于同時性的新機制,我們始終和時代休戚相關。”可能是先入為主的觀念使然,這段話的内容竟也巧合般成為我這段德國交流期間感觸最深的經曆。在這裡,我不想讨論茨威格先生1934年寫下的文字在當今社會是否具有常識普遍性這種繁瑣深奧的問題,我隻想感性地用這句話作為這次海外交換的一個不忘初心的小小總結。

 

  “社會與時代,這兩個話題永遠是不可分割的,他們如紐帶般盤旋并行,人類的生活是他們的影子。受時代與社會現實限制,我們無法徹底改變許許多多的問題,即便如此,我認為,作為一名即将在社會立足大學生,我們也應為自己設立一種有立足點,擁有内在自豪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來面對未知的挑戰。

 

梁脈秋 15291401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