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交換學習心得
來源: 發布時間:2015-04-27

在威斯敏斯特大學的四個月中,我不僅領略了與國内不同的教學方式,收獲了知識,還切身體會到了英國文化。
20142015年秋季學期我一共選了四門課,分别是Translation in Society: Language, Ide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hinese Language for Work 3, Chinese Translation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Translation in Society與翻譯概論有關。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翻譯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如翻譯的單位,歸化與異化,直譯與意譯,功能翻譯理論等。老師給了一張閱讀清單,裡面囊括所有與翻譯理論有關的書籍。作業是寫論文,需要用理論來分析現實翻譯存在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将理論與實際生活的例子有機結合。理論學習也讓我在翻譯過程中思考更多的問題,如在何種語境下使用怎樣的翻譯策略,何時需要使譯文在形式與内容上都與原文保持一緻,何時需側重源語言内容的翻譯而不是語言風格和形式的翻譯。
Chinese Language for Work 3側重實用性。這門課涉及:藝術與文化,健康醫療以及人口學。雖說與翻譯有關,但這門課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翻譯能力,還提高了學生提取有價值信息以及為文章立意的能力。老師給我們很多文本材料,都與課上讨論的主題有關。但是,我們要根據自己為文章立的意選擇文本信息,換句話說,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值得采用。每次作業都有brief設定學生身份,如聯合國實習生或英國婦女協會工作人員。所以翻譯時要采取的語域和語言風格就因身份不同而變化。這門課使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為不同的機構部門工作要采用合适得體的翻譯方法。比如一次作業假定我為英國健康雜志工作。該雜志語言平實易懂,目标人群為中老年人。這些因素都得納入譯者的考慮範圍之中。
Chinese Translation2 是筆譯課。這門課主要翻譯新聞報道,偶爾老師也會讓我們翻譯一些實用文本如老年人活動中心廣告以及律師事務所通知。這門課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知識儲備的匮乏。因為是英國老師授課,所以文章是由中文譯成英文。雖然心裡知道該怎麼翻譯,但要用英文表達卻着實困難,想不到确切的詞語與句式。針對這點,老師要求我們大量閱讀英文期刊報紙,以擴大英文儲備。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為跨文化交際課。選這門課的學生來自全球各地,文化背景差異非常大。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放棄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偏見和定式思維,學會用多樣化的文化視角分析問題。如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跨國公司數量也大大增加,擁有在多文化環境下工作與交流的能力至關重要。這門課主要分三部分:老師講解,不同國家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以及課後閱讀相關領域著作,其中課上讨論占相當大比重。
在課餘時間,我去了國家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參觀了倫敦有名的景點,增長了見識。倫敦許多博物館都是免費的,它們都是拓展視野的絕佳場所。
(翻譯系 12291101 徐旻)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