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交換學習心得(三)
來源: 發布時間:2017-04-19

 

從九月底到達德國,到三月初離開,從五個月的交換學習中我受益良多。  

作為德語生,交換到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後,我們的專業是Germanistik(日耳曼語言學),盡管有兩年的語言學習基礎,與土生土長的德國母語學習者相比,我們在德語水平上還是存在很大差距。同時之前的通識課為我們累積的人文素養,在接觸文學等課程時,我們的思維和見地依然很活躍。與國内相比,德國的課程毫無疑問更有挑戰。因為語言中心的課也選得集中,所以有幾天的連軸轉,在教室和校區的轉換上課中度過。有的課程很有意思,比如“中世紀文學的當代面貌”這門課,将過去和現在的作品聯系在一起;有的課程背景知識量很大,每節課之前都要對照課件去維基百科作家作品,如“現代和後現代主義”這門課,大量豐富了那個時期作家作品和社會的知識。語言學的材料是最難啃的,每次上完課感到很充實,語言學家們專業的學術語言常常讓概念難以捉摸,老師梳理了架構結合例子之後又醍醐灌頂,大概每周都是這樣的循環。到期末的時候,文學方面的課程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研究,具體探讨了婚姻制度和垮掉的一代,帶着興趣學習的過程讓人感到很快樂。其實日耳曼語言學是一個十分綜合的學科,涉及到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在母語國家學習的好處大概在于語言環境便于語言學習者學習一門語言的腔調。在國内時講的德語是一條平直的線,在這裡通過跟德國人的交流我學習到德式抑揚頓挫,在德語口音上有了很大進步。  

在學習之外,與德國當地人的交流交往也是交換的一大收獲。在國内時參加北航的夥伴項目引導德國學生在中國的生活,交換确定之後也在注冊了這個項目,而且順利找到了夥伴。後來,通過夥伴的“引薦”加入了開姆尼茨市的阿卡貝拉清唱社,在那裡度過一段音樂與友誼相伴的時光。同時,與大學裡的廣播台也建立了聯系,參與節目設計和活動組織安排。在社團裡也認識了其他國家的學生,捷克、芬蘭、烏克蘭、斯洛伐克、韓國等等,日益頻繁和增長的交換和留學給學生提供了國際平台,與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群和文化接觸。除了學校的活動之外,我還參加了音樂學校的一門課程,每周一次一對一的音樂課程,在與老師的交流中與這片土地又近了一步。冬季交換學期最典型的文化體驗是聖誕節。在聖誕節前的基督降臨節在德國家庭過周末,新年的傳統在東德依然保持得很好,聖誕“年味濃濃”。

交換的五個月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和經曆,在德國的學習生活也幫助我想清楚未來的方向——希望能夠在掌握語言和人文知識的前提下,在跨文化交際的方向進行學習研究。

 

                                              文/張曦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