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日是我來到德國的第一天,到今天剛好半年的時光,在斯圖加特的交換生活已經結束,但初入德國的那種隐隐的小興奮依然存留在腦海中。王宮廣場、國王大街、市圖書館、電視塔、奔馳和保時捷的汽車博物館還有主火車站上方醒目的奔馳三叉星标志,這些地标性建築是這座城市給我的最初印象——一座典型的南德工業大城市。
斯圖加特大學的中心校區是我日常上課和參加學校活動的地方。我的課程主要有文學課、語言學課、國情課等。雖然每周的課時比在國内要少,但作為交換生要想在課堂上完全跟上老師的節奏還是比較困難的,必須在課下多花時間和精力對照PPT和文本材料一點一點梳理,并借助每門課程的學期計劃提前預習。與語言中心的課程相比,德語語言文學系的課程難度更大,尤其是教文學輔導課的年輕老師,語速飛快,闆書淩亂,聽不懂、記不下來的狀态讓我在開課的前兩周一度倍感壓力,十分焦慮,還好幸運地是找到了班裡一個德國女生願意課下幫我整理筆記和解答問題,加上在圖書館借到了一本關于德國文學的Abiturwissen,通過短期突擊終于逐漸擺脫了在文學課上茫然無知的狀态,可以和老師同學讨論相關問題。
語言學導論課則相對輕松一些,憑借在國内兩年德語學習打下的較紮實的語法基礎,詞法學和句法學的内容都比較容易掌握,尤其是看到很多德國學生對自己的母語的很多語法現象并不是很清楚的時候,心中還是有點沾沾自喜的。
語言中心的課程都是以小班研讨課的形式進行的,學生發言和做展示的機會更多,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更頻繁。班内同學的背景十分多元化,所以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往往千差萬别,各有各的角度。有時針對一個話題大家可以讨論(争論)一節課,老師不得不喊停然後進入下一個環節。
除了課堂學習,斯圖加特大學的buddy programm也為交換生提供了大量了解德國、感受其社會文化的活動,包括旅遊、參加各種展覽會和博物館、滑冰、野餐、party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我的交換生活,有更多的機會和德國同齡人交流,體驗他們的大學生生活。
現在回想起來,在北航的兩年和在斯圖的半年看似毫無交集卻實際上又暗暗地彼此相連,經曆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生活環境,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日耳曼語言文學這個專業,在這一專業中的視野也得到擴展,最重要的是積累了成長的厚度。
感謝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供的寶貴的交換學習機會,感謝老師和學姐給予的諸多幫助,感謝相識于這段時光的朋友們。
文/劉高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