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6年十月份,我第一次踏上異國的土地,那時的自己依舊稚嫩,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看着德國的公共交通設施諸如地鐵、有軌電車或是公交,都忍不住在心中默默與國内相應的設施進行一番比量,在斯圖加特這到處都充斥着施瓦本口音的德語世界中,總是企圖找尋一下那熟悉的中文,或許是那時的我剛開始嘗試一個人在國外獨立生活,充滿幹勁總想和德國人聊上一番,也正因為此,我才能在實戰中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口語以及聽力水平。
在與德國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在文學方面,大部分同齡的國外學生在對同一門課程的理解認識以及相應知識的儲備上始終比國内學生高出一截,排除語言能力的影響,在德國無論是紙質書籍還是電子書籍的普及率相對國内都要高出許多,地鐵上、公交站台旁、聖誕集市的小攤前,總能看到勤奮的德國人細細端詳着手中的報紙或書籍。尤其是在發現自己甚至不太了解課堂上頻繁被提及的文學作品後,更加堅定回國後要多看書的想法。
我校的德語研究方向主要有文學方向和語言學方向,這短短兩個多月在德國學習的時間裡,我更傾向于将來研究語言學,去研究如何歸納整理一門語言相較其它語言的特殊性,去了解語言發展的軌迹,從而能去推測這門語言未來的發展道路。相較于語言學的系統性以及易于學習理解的專業概念,文學對于學生而言則多多少少顯得神秘了些。在德國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總會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家們旁聽文學課,而相對而言,語言學的課程就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了,看來文學果真是門長達一生的學問。
回望這過去在德國斯圖加特度過的小半年生活,竟恍惚間覺得有些不真實了。在德國這個由最初的陌生逐漸變得熟悉的國度裡,我慢慢學會在閑暇時刻審度自己,與在國内的學習生活大有不同的是,國外方方面面更強調個人獨立自主以及團隊協調合作的能力。在為期五個多月的交換生涯中,我所感受到的是,與同住屋檐下的德國小夥伴在各自獨立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每兩周定期一同做飯交流生活感觸的美好,與俄羅斯小姐姐一同在閑暇的午後讨論德國國情課題展示内容時的那種思想碰撞的奇妙,與一同在德國求學的中國小夥伴結伴去斯圖加特周邊的地區去深入感受德國當地文化的豐富多彩。此外,在國外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國人之間那種互幫互助的溫暖,那種家的感覺。因為他們,我更相信,朋友的陪伴才是人生漫漫長路上最為殷實的财富。因為他們,我想變得更好,想學習如何做菜,想學習如何在尊重外國人習俗的基礎上去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想在豐富課餘生活的同時感受國内外課堂的不同,想多去嘗試思想碰撞的那種獨特魅力,想.......所有這些,大概就算是我在斯圖的學術生涯外的又一大精神收獲吧。
文/蔡雪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