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北航學生赴德國漢諾威大學交換學習心得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1-16

前言:我曾嘗試把我的交流生活寫得金燦燦,而腦海裡的畫面迫使我停留在略微灰暗的基調裡。因為德國的黑夜,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髓中。
我要用兩種顔色來形容漢諾威。第一個是灰色。因為漢諾威的天氣,除了陰天就是小雨。因為走在街上的北德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面無表情。因為我住所旁邊是兩個墓地公園。第二個顔色是綠色。因為漢諾威96的綠色球衣讓體育場的沸騰聲響徹整夜。因為大學圖書館的落地窗都對着綠蔭。因為地鐵上的綠色标志讓每一個擁擠的早晨不再匆忙。因為練功房的色調是淺綠色。
2014.8-2015.8期間,這兩種顔色提醒着我,我已經不在母校北航的庇佑下,也沒有了馬格德堡的故地重遊,而是孤身一人來到了這個不繁華也不冷清的城市。一個人扛冰箱和床上樓的時候,赫爾曼・黑塞的那句“庸人的道路很輕松,我們的道路很艱險──但我們願意走” 勵志詩句,早已失去了它的化學效應。
郭德綱說:“下雨了,沒有傘的孩子就要拼命奔跑。”我奔跑在整日的陰雨綿綿中,不然,孤單和憂郁會像癌細胞一般在我的内心裡擴散。
于是,我曾在漢諾威的很多地方通過工作來避雨,來忘記孤單:敬老院、歌劇院、音樂學院、大學體育中心、市圖書館、孔子學院……
可是,我還淋到了很多雨:我把自己改了兩天的論文自願當範文讀,而德國老師都已無力批判;我參加了下薩克森的Literatur-Nord讀書會,每次主動開口,衆人便窺向這說着蹩腳德語的無名小卒;找博導的時候,數次一天來回八個小時的火車,隻為趕上那半個小時的談話;排練時托舉的失誤,兩個月一瘸一拐,照樣為演出繼續練功;夜深人靜的時候,對地球另一邊的牽挂,變成淚水在被子上蔓延開來……
跑着跑着,我找到了許多綠色:一起參加讀書會的同學會帶我去不同特色的酒館聊天;瑜伽課結束的那一天,我經曆到為人“師表”的感動;逢年過節,德國的朋友會邀請我去村子裡做客,聽我抱怨對德語的“憎恨”;老人院裡的忘年交,讓我更加珍惜人生;我認識的中國朋友為數不多,但是她們的美食讓我閉着眼睛也能摸到她們的住處。這些不求回報的付出,是我每次在德國交流中永不凋謝的四葉草。
曾經我不敢看天上的飛機,因為它們都不是接我回北航的;曾經我盼望黑夜快快過去,因為白天的忙碌會讓我麻木得忘記孤單;曾經我懷戀宿舍裡的聒噪和口角,懷念老師的催促和責罵,和朋友開玩笑說:“呵,在這裡客死他鄉都沒人管你”……如今,我的生活中多了“德國人”的符号,光着腳在地闆上走路,把書包放在地上,喜歡喝涼水,曬太陽,喜歡和朋友們騎行30多公裡,喜歡村子裡的生活,坐着火車和牛羊說早安……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喜歡獨處,去找到自我和時間的存在,去聆聽别人的故事,去想象書中主人公的模樣;我開始喜歡批判性地看待周遭事物,而不是一腔熱情撲向新鮮潮流;我開始去夢想我的人生,因為它是我的,它不隻有競争和虛榮,更不是可以用成就來衡量的;我開始去種植花花草草,開始裝修房子,寫關于葡萄酒的日記,關注德國廚具,開始把掙的錢用來旅遊,奢侈地了解其它國家的舞蹈和音樂……
這些和學習沒有關系的雜七雜八,并沒有讓我不學無術,反而讓我更深地了解了德國人的生活方式,也融會貫通地理解了他們的文學作品。我認識的德國人,從教授到中學生,都沒有學霸,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生活的藝術家。也正因為他們習慣獨處,和所有事物都保持距離,這個日耳曼國家的運作才看上去類似于原子活動,人與人互不幹擾。可他們真的不冷漠,隻是他們不會奪取我們成長的責任,讓我們遵循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教導。
大三的時候去德國,一切都是新鮮的,就像一片金光閃閃的伊甸園,哪裡都有陪伴和支持;研究生階段的交流生活,讓我看到了德國骨感的現實,更深刻,但也更有價值。就像動物世界裡,母狐狸把小狐狸趕出家門一樣,我們也漸漸脫離母體,獨自去探尋那未知的世界。無論是擁擠的澡堂,有汗臭味的主M,還是綠園的野鴨,如新806的話筒,北航這幾年的滋養是慈母手中的線,化作貼身的衣帛陪我度過下一個德國的黑夜。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