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動态
“中英大學生領袖創新體驗營”中的行與思
來源: 發布時間:2016-03-04

“中英大學生領袖創新體驗營”中的行與思

吳維皓 (北航英語精英班學生)

2015年,我有幸入選“2015中英大學生領袖創新體驗營”(2015 UK-China StudentLeader Innovation Experience),參加了分别于2015913日至19日在英國(倫敦和卡迪夫)舉辦和1025日至31日在中國(北京和上海)舉辦的兩個階段的活動。

該項目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指導,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國際交流社團聯誼會與英國共同目标基金會共同主辦。項目在中英兩國分别選拔了15名大學生代表,30名中英大學生代表拜訪了中英兩國政府部門、私營企業和非營利機構,開展了主題為“智慧城市”和“社會創新”的社會實踐活動,該項目也被列為“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的配套活動。

項目活動時間不算長,但是内容豐富,行程較滿。應胥老師之邀,在此記錄幾點主要的感受,希望能對北航英語精英班準備參加類似交流項目的同學提供借鑒。

Take a stepforward

913日,學生代表和項目工作人員入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濱河公寓,14日開始,“體驗營”在倫敦和卡迪夫安排了行程滿滿的活動環節,在不同的環節中,30名中英學生需要根據需要随機組隊完成一系列任務。

 

由于在出行之前我的文筆得到了中青報老師的賞識,老師安排我和另一名“體驗營”成員馬宇平負責本次活動的新聞記錄,宇平姐是南開大學新聞專業碩士,也是中青報實習記者,在她的指導下,我在環節之交的休息時間,就“中英大學生異同”主題對“體驗營”成員進行了采訪。

其中,對 Beni 的采訪讓我印象尤其深刻。Beni 在約克大學學PPE (Politics, Philosophy &Economics),是個健壯的大高個黑人,機敏果斷,觀點鮮明,是“十大英國黑人學生”獲獎者,但是他龐大的身軀、有點費解的口音和超快的語速讓不少中國小夥伴望而卻步。在威爾士的卡迪夫灣,我以采訪為由,第一次主動跟 Beni 正兒八經地聊天,他跟我分享他從家鄉剛果來到英國求學的經曆,感歎黑人奮鬥的艱難。我倆站在卡迪夫灣邊,吹着灣風聊了很久,他在聊天的結尾對我說,“謝謝你能跟我聊這些,以前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這些問題。”灣風很涼,但是卻讓我覺得 take a step forward 分享彼此的經曆與故事是一件很有溫度的事情。

 

在采訪中,大部分英國學生對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有一種刻闆印象:害羞,常常在自己的圈子裡,不樂意主動與人交流。但是這次參加活動的15名中國學生卻給英國學生留下了“熱情、有趣、好相處”的印象。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Kimberly Dawe 是本次活動的工作人員,她鼓勵參與文化交流的學生:“培養開放的心态和表達的勇氣,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區,與人交流之後,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回國之後,我們撰寫了報道《中英大學生:我們沒有很大不同》[1],在中國青年報刊發,作為“體驗營”的階段性記錄,但是這次采訪中,我的一個更深的感觸是“即便有所不同,理解的前提還是溝通”。誤解讓人痛心,相互理解需要溝通,而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果任何一方故步自封,都難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如今參加交流的學生大多已經能夠在交流中保持開放的心态,更需要的其實是 takea step forward。我們已經明白彼此需要帶着尊重去了解,而不是帶着觀點去審判,但是主動地表達善意或許是破冰之旅中更有效、更有人情味的動作。

在英國酒吧,英國朋友們跟我們介紹 pub bar 的區别,介紹他們的酒、食物和酒吧文化,客觀地對比中英的政治制度。在中國上海和北京,我們帶英國人逛故宮、景山公園、南鑼鼓巷、黃浦江,吃火鍋和北京小吃,喝白酒,介紹中國文化,感受中國的發展速度,在文化交流和知識增長的過程中,“體驗營”成員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Experience &Learn

在英國和中國兩個階段,我們以“智慧城市”和“社會創新”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浸入式訪問(immersion visit),實地考察,采訪相關負責人,然後小組讨論分享總結,為最後的小組 pitch 積累素材(兩個階段結尾都需要按小組進行一次推介展示)。

 

在倫敦,我們訪問了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國家電網、西門子公司、青年基金會、Fareshare軟件公司、Citi Logik英國移動分析公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皇家海軍學院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卡迪夫,我們訪問了威爾士政府、威爾士規劃委員會、威爾士國家劇院、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威爾士皇家音樂與戲劇學院和威爾士國民議會。

在北京,我們訪問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騰訊公司、漢能集團、中國外交部、全國人大和英國公使府邸;在上海,我們訪問了銀聯國際、中興通訊公司、上海浦東政府、浦東展覽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浦東軟件園。

 

每一次訪問體驗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體驗營”提供了很多我難以接觸到的機會,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以下幾個:

一是訪問威爾士國民議會。曾經作為辯手學習英國議會制辯論,正兒八經地辯論無數回,我卻從未真正踏進一個真正的議會。在威爾士,我們參觀了威爾士國民議會,并現場觀看了威爾士财政部長的質詢會。

質詢和我們之前玩的英國議會制辯論有很大不同,本次質詢并沒有一個具體的議題,而更偏向于對近期财政工作進行公開監督。财政部長先上台介紹工作進展,然後由台下議員依次站起來進行提問,一問一答,貌似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也沒有POI

有趣的是,幾個問題來回,就可以聽出财政部長回答的幾種常用模式,最常見的就是部長翻翻手邊的紙質文件,然後回答:“嗯,我們之前就相關問題于XX日和誰誰誰開過會(然後,就沒有然後了……)”。“Have met with sb.”似乎是一個萬能句式,即便部長回答的這一次開會内容與提問内容并無直接關聯,即便開了會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隻要部長給出了工作量證據,并表明“我聽到你說的了”,提問的議員就會禮貌地點點頭坐下來,讓下一個人提問。沒有反駁,沒有追問,沒有明确的 solution proposal,就像是大家都做好了功課,然後當堂對答案,彼此機械地履行一問一答的民主程序,即便對錯了題也不一定有人提出異議。

 

二是參加“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在習近平主席訪英之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帶隊赴英開展“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中英大學生領袖創新體驗營”項目是“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的配套活動之一,我們列席了中英青年領導者圓桌會和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正式會議。

中英青年領導者圓桌會是此次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本屆圓桌會的52位青年領導者來自中英兩國政治、學術、企業、文化等各領域。圓桌會圍繞“建設中英創新創業領域夥伴關系”這一主題進行了充分讨論,對解決創新創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建議。

 

圓桌會結束的當天下午,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在位于格林尼治的舊皇家海軍學院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中英共同應對國内和全球挑戰”,議題包括衛生、教育、文化和創意産業、科技、體育、旅遊、青年交流和區域參與等八個政策領域。中英兩國各部部長級官員出席并作彙報交流,其中,青年交流是此次交流機制會議的一大亮點。[2]

劉延東副總理風格親和,儀态端莊,語氣柔和,笑容可掬。開完兩場會議,英國學生普遍表示對中國領導人的印象有所改善。會議最後,劉延東和英國衛生大臣亨特共同簽署了《中英高級别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聯合聲明》,各部代表簽署相關領域合作協議。會後退場的忙亂中,劉延東副總理主動過來與我們握手,微笑着勉勵我們青年人好好工作,算是為這一次難得的體驗畫了個圓滿的句号。

三是訪問外交部和全國人大。在中國活動階段,我們在外交部聽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并在會後訪問了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華春瑩。當天,我們還在全國人大辦公樓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進行了座談。

外交部的體驗讓我看到了外交的嚴謹,遣詞造句的細微不同都有迥異的表達意義,而傅瑩的談吐則讓我看到了說話的智慧。她不帶稿,淡定從容,我們提問,她現場回答,出口成章,直切重點,不繞彎子,思維發散,邏輯缜密,論據充足,精彩的個人故事信手拈來。她還擅長用雙關和隐喻,遇到複雜棘手難解釋的問題,她往往能另辟蹊徑,代入到日常生活,用生活智慧為複雜問題提供答案,時而幽默,但卻不失威嚴,末了還能順理成章地引出一番青年責任的論述,讓在座青年感受到微笑背後不得不承擔的國家責任。

 

一系列的走訪下來,我們發現,智慧城市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智慧,更是人的智慧。而社會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文化互學互鑒下的人的思維革新。

Public Speaking& Pitch

第一夜,我一邊吃着三明治一邊吐槽英國的食物,把我的兩個室友笑得不可開支,于是第一天就給英國人留下了 humorous 的印象。Beni 第一次和我交談時曾笑着說:“I heard you are a humorous guy. You are smart, and you use sarcasmwell.

 

交流中,夥伴們更多地不是看你來自哪個學校,而是看你的個人和你的想法。雖然我的詞彙量不如英語專業的同學,經濟和科技方面的知識不如專業相關的同學,但是我跟英國小夥伴的交流相對更靈活,這得益于本科在北航英語精英班積累的公共演講能力。

一方面,我在交流中盡量靈活、流暢、通俗,像辯論一樣把對方當成 averagereasonable people,用接地氣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注意邏輯,減少思維跳躍斷層;另一方面我嘗試采用 emotional appeal,用個人經曆或讀到的有意思的相關故事進行補充,用手勢、語氣和停頓對重點進行強調,時不時跟大家開開玩笑,調節氣氛。在倫敦,工作人員介紹項目時提及每組在中英兩個階段最後一天都要做一個 pitch,還要求必須 visual,但是不準用 ppt,不準用電子展示,所以隻能手繪。我的腦海裡立馬冒出一個大問号“Pitch 是個什麼鬼?”

從項目設計上看,整個項目的課程、交流、訪問都是為了積累知識和靈感,形成每組最後的 pitch(推介展示),但是行程太滿,實際準備 pitch 的時間非常短,“頭腦風暴——成型——修繕——設計展示——準備展示——最終展示”隻有一天左右的時間。

 

第一次在英國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做 pitch,我們設計了一個知識交換平台的 app 構想,我負責介紹我們産品發展的三個階段,帶着手卡,看着台下來自安永、高盛、Google的商業精英評委,還有點小緊張。

 

第二次在中國的中興集團做 pitch,我們設計了一個清潔能源供應的多功能照明技術設想,我負責講可行性分析。對 pitch 有了一定經驗之後,我這次駕輕就熟,提前查了“十三·五”計劃、中國的減排數據、政府和國家領導人的言論态度和政策傾向、已有的案例研究,像準備辯論一樣寫好大綱和重點數據,充分論證,最後展示時效果非常好。

所以 Public Speaking 的學和練還是蠻重要的,說不定就用上了。

Catch theopportunity NOW but prepare BEFOREHAND

在這次免費的遊學機會背後是難得的視野開拓,也是和各位小夥伴的深厚友誼。在嚴肅正式的項目環節之外,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娛樂活動,比如帶英國小夥伴逛南鑼鼓巷吃烤串,high 到爆的卡拉OK之夜,偷跑出去玩到淩晨的酒吧之夜,閉幕晚宴後大家一起跳舞,還有各種“chemical reaction”。

項目結束後,中國小夥伴互相成了常聯系的好友,英國小夥伴們也時常和我們在網上聯系,我們關系特别好的六個人還在三個國家三個時區微信視頻,同城的小夥伴也時不時一起出去約飯看電影。可以明顯感覺到,這群經曆豐富、背景迥異的朋友改變了我的生活狀态。

 

回想起最初我在網上看到這個項目的招募通知,隻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态開始準備申請材料。最後經過材料初審和電話面試順利入選,實屬幸運,能夠成功申請還多虧了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胥國紅老師。

由于看到消息已經快到截止日期,準備時間不長,申請還需要一封老師推薦信。當時我聯系了正在美國訪學的胥國紅老師,胥老師雖然正帶着孩子在美國旅遊,但還是二話不說抽出時間幫我寫了一份熱情洋溢的推薦信。在此特别感謝胥老師!

據說我們這15名參加項目的中國大學生是從來自26個省(區、市)的105所高校的千餘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合作機構推薦,所以競争還是蠻激烈。後來聽中青報老師們說起選拔過程中的故事,愈發覺得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實屬不易。

幸運的是有之前在北航英語精英班的多項活動經驗做基礎,回想起來,之前在精英班鍛煉的英文演講、辯論、寫作能力在這次交流中的作用都很明顯。時機需等,但是幸運卻常常可以提前争取的。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