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是國家面向普通高等學校中表現優異的全日制研究生設立的最高榮譽獎項。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是深入推進培養機制改革,激勵在讀學生勤奮學習、專心科研、全面發展的具體措施,是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舉措。
李惠同學本科就讀于山東大學,2010年9月以年級排名1/176的綜合素質測評成績獲得了山東大學“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并于同月底以推免研究生筆試、面試總成績第一名的成績被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錄取為2011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李福印教授,專攻方向為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語義學。經過一年的研究生基礎課程的學習,她的平均學習成績為90.3分,居于語言學班之首。2012年5月,她參加了IELTS雅思考試,取得了總分8.0的成績,相當于托福115分。
本着濃厚的學術研究興趣,李惠認真對待每一次學期論文,其中兩篇“基于語料庫的現代漢語力動态研究--以‘盡管’一詞為例”以及“用焦點-背景理論解讀奧巴馬就職演說中的從屬複合句”分别被國内的兩家國家級期刊于2012年3月和4月錄用發表;同時,她的“Two Approaches to Relevance: Relevance Theory and Global Workspace Theory”一文被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英国官网网站第九屆研究生學術論壇錄用。
李惠參加了2011年在西安舉行的ICLC11第十一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并協同導師李福印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關于漢語運動事件的報告,獲得了國内外該領域研究人員的肯定。該會議每兩年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行一次,是認知語言學領域内的最高級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她廣泛聽取了認知語言學不同研究方向的發言與報告,了解了認知語言學領域内的最前沿研究,結識了如Leonard Talmy,Ronald Langacker, 以及Chris Sinha等國際知名學者。
李惠的論文摘要“A Corpus-Based Study of Force Dynamics in Modern Chinese”, “C-E and E-C Translation of Color Term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 Corpus-Based Approach”, 以及“The Directionality of Fictive Mo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How Native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Ages Differ in the Directions of Fictive Motion in Number Counting”等于2012年1月至7月分别通過了在英國倫敦舉行的UKCL4第四屆英國認知語言學大會、在英國蘭卡斯特舉行的的RaAM9第九屆國際隐喻研究及應用大會、在葡萄牙裡斯本舉行的的LCM V 第五屆語言、文化與心智會議以及在德國弗萊堡舉行的的DGKL2012德國認知語言學會年會的評審委員會的匿名雙重審核,并被錄取為會議口頭報告。
在會議組織方面,李惠協助李福印教授參與了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主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協辦的的CIFCL9,10,11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國認知語言學國際論壇的組織籌備工作,作為論壇志願者負責了會議注冊、參會人員接待、論壇主講人陪同、會議程序手冊的編輯打印工作,後續所參與轉寫的論壇内容将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在三屆論壇中所服務的國内外參會人員共計300+人次,陪同的學者包括前國際認知語言學會會長Lauran Janda, Cognitive Linguistics雜志主編Ewa Dabrowska, 德國認知語言學會Guenther Lampert及Martina Lampert教授,“認知語義學之父” Leonard Talmy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Jürgen Bohnemeyer教授,以及新墨西哥大學Sherman Wilcox教授。
李惠于2012年8月獲得了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人腦與心智研究所的學術訪問獎學金,成為全球獲此獎學金的15名獲獎者中唯一的一位亞洲學生,并于10月赴德國柏林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學術訪問,參加了該研究所的密集培訓研究課程,與心智哲學、認知科學等領域的教授進行了深入的讨論,參觀了ERP,EEG以及fMRI實驗室,了解了認知科學最前沿的實驗方法,同時,與其他14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及墨西哥的學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就學術生涯規劃等話題進行了探讨。
目前,李惠同學已被德國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at Mainz大學的英語與語言學系錄取為2013級博士研究生,師從Martina Lampert博士進行英漢書面語注意力系統的比較研究,該研究以美國認知科學家Leonard Talmy的“語言中的注意力系統”為基本的理論框架,以Martina Lampert博士的“Attention and Recombinance”對這一注意力體系的系統應用為基礎,第一次将書面語納入語言中注意力系統的研究範圍,并且第一次将現有的關于英語中注意力因素的分析擴展到漢語中,屬于當前認知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課題。在此項研究計劃的提出、撰寫中她多次與Talmy教授和Lampert博士進行了電子郵件交流,得到了他們的耐心指點,研究計劃的終稿得到了他們的肯定。
該課題将挑戰語言學界一直以來在邏各斯中心主義及語音中心主義影響下對書面語的忽視,倡導重新将書面語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現象納入語言學研究之中,從對印歐語系中以英語為代表的表音文字體系與漢藏語系中以漢語為代表的表意文字體系的對比分析為出發點,系統地梳理書面語中有别于口語的注意力因素,進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漢語書面語注意力系統。該項研究提出将漢語中的偏旁部首對應于英語中有意義的最小單位---詞素,對漢語語言學界一直以來關于“詞本位”與“字本位”的争議進行了批判性分析,為重新認識漢語與漢字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