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漢諾威大學交換生心得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9-29

2012年4月2日我起得很早,因為這天的中午時分,我就要作為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德語系第一批赴德(漢諾威大學)學習的研究生,登上北京到柏林的飛機。

心中不能不說是忐忑的。剛剛考上北航的研究生,經過第一學期熟悉了校園和仿佛久違了的校園生活,和各位老師同窗之間的感情日漸深厚,對将來的打算也慢慢明晰起來,……這就要舍下熟悉的一切,去德國整整一學期,期間還要修滿與國内一學期相當的學分。“自己能行嗎?”我帶着這樣的問題,第一次踏入海航國際航班。“海航能行嗎?”搖擺不定的心情似乎影響了我的思維方式。

飛機順利起飛,沖破雲層,躍上驕陽藍天,我舒了一口氣,慢慢平靜了下來。中國飛往德國需要10個小時以上,然而我看了幾部英語和德語的電影,居然就“到站”了。感覺海航的電影服務比印象裡的國航好啊——這樣想着,我的心情也被點亮了:好的開始便是成功了一半。誰不開心看到好兆頭呢?而且這件事情還鼓舞了我,要用積極穩定的心态面對未知與新鮮。如果不好,可以督促自己更好地珍惜舊有;如果很好,則是相當于賺了個盆滿缽溢——雙赢局面啊!

【生活篇】

仔細算來,德國于我,并不陌生。這是第三次到德國。第一次,待了一個月,期間玩遍了德國和奧地利。第二次,待了一學年,連非德語國家都去了好幾個。這次很巧,同上次一樣常駐位于德國西北的下薩克森州。所以,我并不擔心在德國的生活和交流問題。

但是這次海外學習項目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和體驗。第一次來德國,是暑期語言班,我與衆多同窗一起好奇地呼吸德國的空氣。第二次來德國,是作為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志願者,在文理中學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而這次,是我第一次在德國大學裡正式注冊和學習深造。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既有老師謀事在人的心血,又有大家成事在天的運氣。

正式注冊意味着,我是德國漢諾威大學的正式學生。交了兩百多歐的學期注冊費以後,我可以在相當大的一個地域之内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憑借學生證買到較便宜的博物館門票、食堂飯菜等等,可以進入大學和其它公立圖書館系統借閱書籍,可以……總之,可以充分地享受德國對大學生頒布的種種優惠法令條約。雖然現實生活裡依然有很多不足和矛盾,但是心态上忍不住有點喜氣洋洋,對自己的大學生身份多了一份自豪,說話辦事都恨不得多了一份底氣與自信。

說到大學生活,怎能不提到宿舍文化呢?我宿舍所在的這層一共有8位居住者,來自不同的國度,學習不同的專業,從年齡到宗教信仰到來德國的原因目的時間長短等等都各不相同。但是我們這層有個共同點,在整個樓裡,甚至在“朋友的朋友”那裡都相當知名:愛做飯,更愛一起吃飯。

雖然我們以此互相調侃,但是心裡都明白,隻有關系好的同住人,才會動辄一起做飯、一起吃飯聊天、一起辦各種“由頭”的聚餐、一起飯前布置飯後打掃。而在這些個“一起”中,我們的感情又增進了。

在德國最美好的春夏之交,我們相遇相識。然而這也是一個充滿了别離的季節。一個一個地都完成了現階段的任務,短短兩個月,不記得說了多少次“再見”和“珍重”;接下來的兩個月,還會有更多的人離去,包括我自己。我們本就來自天涯海角,于是不道“離别”,隻說“風帆新揚”,祝福所有人都能在人生的新階段過得充實、幸福。

【學習篇】

錢鐘書先生二十多歲的時候,确立了“做做學問”的人生理想與計劃。其後他的人生,不負這簡單而完全不單薄的四個字。我不敢自稱“讀書人”,隻是一個處于讀書階段的學生而已。我也不敢說自己的理想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但是這次在德國漢諾威大學的學習項目,确實帶給我很多感觸,關鍵詞之一就是“人均資源”。

無論是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和寬松便利的書籍借閱條款,還是幾乎時刻有座的每天上下學的公共交通工具,又或者是由物質生活水平決定和影響的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素質境界,……凡此種種,都在提醒着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在作為德國大城市和下薩克森州首府的漢諾威,每天往來的有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士。他們改變了漢諾威,甚至德國,但是同時也被德國文化深深地影響着。

我在心裡盤算過,德國與四川省差不多大,那麼柏林作為首都,就相當于成都;“省會城市”漢諾威則相當于四川一個地級市。于是也就是說,在四川一個地級市,可以看到五湖四海的人們來自謀生、求學、體驗生活?

當然這個聯想是不恰當的。漢諾威的經濟狀況和基礎設施等軟硬件條件,不僅在德國,甚至在整個歐洲都算很強的。但是這阻止不了我對“人均資源”這個詞的深深思考。

中華民族要複興,人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必須要努力提高我們的人均資源。途徑有很多:開發更多的資源,更有效率地利用資源,保障資源的合理平等分配,更好地愛護地球,等等。而這些事務上,德國幾乎都可以充當我們的老師。或許這位老師不會主動教授我們,但是我們要有做“好學生”的心态:既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老師請教,又要有自信,絕不盲從屈服。我驚覺,外交領域常用的“不卑不亢”四個字,竟也可以适用于國家間、民族間和人類個體間的相處模式。

或許這就是出國學習生活的重要意義。當我們待在土生土長的家鄉,對一切都習以為常。隻有跳脫出來,了解别人,又借别人的角度觀察自己,才會更了解自己。比如我曾經并不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但是現在,我對此的感悟越來越多。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與發達國家的國民比起來,我們對世界文化的好奇之心,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新起點的基礎。這是我所期待看到的中國,也是我所期待看到的自己。

(文/周遊)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