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漢諾威大學交換生心得(二)
來源: 發布時間:2012-10-17


20129月,我的漢諾威之行告一段落,去德國體驗本土學習生活的願望終于實現了,老師們讓我們開拓視野的希望也算是畫上了個圓滿的句号。雖然隻有短短一個學期,但這次德國之行帶給我的豐厚體驗卻是十分難忘的。

【關于大學對外交流合作辦公室】

漢諾威大學的國際交換生項目非常成熟,這也在我們初到漢諾威時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從我們遞交交流項目申請開始,漢諾威大學對外交流合作辦公室就始終和我們保持聯系,這在我們準備材料、提前辦理住宿、交注冊費等過程中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學生宿舍被提前安排妥當,學期車票(可免費搭乘市内公交車和下薩克森州内列車)和食堂卡等也都提前辦理完畢,我們到達的當天還有外辦安排的同學專門把宿舍鑰匙送到我們手上。學期内外辦又多次組織了包括中國之夜在内的各種活動,對于交流生來說,有事找外辦是句實在話,沒有外辦的日子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關于獨處】

漢諾威的超市會在每天晚上八點和周日歇業,對于學生來說除了聚會恐怕沒有太多的夜生活,白天上課、晚上在宿舍看書就成了幾乎一成不變的節奏。這種強制性的規律生活雖然偶爾會讓人無聊到抓狂,但實話實說,它确實适應做學術的需要:安靜的環境、方便借閱的參考書籍(圖書館一次最多可借閱128本)、單純的思考空間,沒有太多的幹擾讓人心猿意馬,也沒有太多的選擇讓人眼花缭亂,固定的生活節奏自然而然地連貫成了規律的學習習慣,而這種簡單的循環是我在大城市裡很難體會到的。市中心并不大,即使一天有些事情要辦也能很快就辦好,加上公共交通便捷而準時,更多的能夠被節省下來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關于學術】
人們泛泛而評的所謂德國人認真嚴謹擅長思考其實終究歸于他們的某種單純,這種單純是在地廣人稀節奏惬意的城市裡被滋養的,是在一種簡單的、周而複始的安定生活中産生的。他們不那麼匆忙,他們有時間坐下來讀、寫和思考,而這種全民性的思考在學術領域則達到了某種高峰——有一群人,他們的職業就是讀、寫、總結和思考。所以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學校裡有名錄繁多的課程,而學生所需要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而且不用擔心,開課數目之多絕對能讓人找到自己真心想去上的課。

在德國,可能的學術地點是單純地集中在學校裡嗎?答案是否定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拿到一定額度的資助以完成某項研究,出版社、劇院為藝術創作者提供支持,德國至今仍有為數不少的詩人和作家(課上一個詩人就在我們的講台上朗誦他的作品,身在那種環境下會不由自主地和所有人一樣認真地傾聽、思考和喝彩,那種感覺就像穿越了一樣,在國内無法體會),當然更多的确實是學校裡研究型的學者們。在德國可供學術生存的空間是很大的,而且人們确實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其需要的便利。嘗試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世界是有風險的——語言是否能完整地表達思考的内容;表達出來的東西能不能被受衆接受;表達的内容是充滿生命力的、可延續的,還是一旦脫離了思考着的頭腦就幹枯了;思考者有沒有能力持續地思考而不被不斷産生的困惑所擊垮,等等。但不得不承認,這種有風險的探索方式可能會産生殊途同歸的樂趣——或許音樂家和文學家苦苦追尋的是同一種感受,或許一個東方的思考者和一個西方的流浪漢洞悉了同一個秘密。正是由于更多的人願意去嘗試着探索,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有趣作品的誕生,這種有趣是指能激發起人們探索作品含義的願望,雖然這種探索也大多是高難度、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學術的樂趣即在于此,當每個人都本能夠以一種符合自己的方式去解讀世界的時候,我們将能期待多少種不同的解讀!當我們知道那些所謂哲人的哲理不過是他們自己對世界的一種解讀時,我們能不能感覺到學術是一個多麼龐大且可待填充的空間?在北京,更多人在為生活這個核心而奔波,當它膨脹到一定程度,那麼學術的空間也就少之又少了,雖然這隻是不同人的選擇而沒有對錯之分,但群體的選擇性畢竟會影響小範圍内的文化氛圍。


短短的幾個月其實是一種探索的過程,而探索異國情調永遠是身在國外的樂趣。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