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的時候覺得到國外讀書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當我踏上國航CA995飛往葉卡捷琳堡的飛機時,我知道我的夢實現了。
葉卡捷琳堡始建于1723年,以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命名。在俄羅斯的西南部,算是比較大的城市,但不算繁華。氣候比較濕潤,同學說和這裡的濕度和重慶差不多。我們到的時候正是9月份,一直陰雨連綿。冬天來的也很早,10月底就開始飄雪了。我們要交換到是學校叫做烏拉爾聯邦大學,由以前的烏拉爾國立技術大學(упи)和烏拉爾高爾基大學(ургу)合并而來,是葉卡最大的學校。
不一樣的學習
出國前我在填報專業申請的時候選擇的是國際關系,所以到了葉卡我和國際關系學院的大一同學一起上他們的專業課。之所以選擇大學一年級是因為他們的課程設置的比較多,也比較有意思,同時許多課程都和語言有關聯。起先上課時我有點摸不着頭腦,總是在餓肚子,因為和國内的課程安排的時間不太一樣。這裡基本沒有我們所謂的午餐時間,因為一般來講中午12點正好是上課的時間。我的同學如果有人餓了都是喝杯咖啡,吃塊巧克力就解決了,而我卻總覺得這樣吃午飯的孩子好委屈。每天課程都是9點鐘開始,下午2點半的時候會有個大課間休息,也可以那時候再補充下能量,下午結束的時間就不一定了,時早時晚。因為我可以自己選擇科目,所以我選的都是偏上午的課程,在學校不會待到很晚,畢竟還要自己坐車回宿舍(我是五個交換生裡唯一需要每天坐公車上學的,因為宿舍離ургу比較遠),安全還是要保障的。
雖然是國際關系系,但是我們的課程卻很豐富:俄語與語言文化,俄羅斯曆史,東方曆史,西方曆史,專業入門,政治學,哲學,英語,數學,體育,另外還有一些選修課。這個大一的專業入門這堂課,主要是一門指導課。大概講講這個專業所要涉獵的内容,要達到什麼樣的要求,指導學生如何選擇第二甚至第三外語(我很多同學都會好幾門語言,但是學漢語的基本沒有,學日語的倒是有一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從大一開始就指導學生如何做畢業論文。老師會讓學生先選擇自己的論文題目,然後根據論文内容分配好指導老師,學生課下自己去聯系老師,獲得進一步的指導。然後這門課的老師會講解論文的格式和基本要求,過兩周會要求學生提交參考文獻。把這些都按照老師給的格式做好,很像我們研究生的開題報告,就可以成為自己這一年的“年級作業”了。這個工作是持續的,大學四年都有這個課程,然後是每一年都要交這個年級作業,逐步完善,到了最後一年也便是你的畢業論文了。據我所知,國内大學的畢業論文大部分都是從大四才開始做,比較匆忙,質量一般也不會很高,我們學院的這個課程的設置我覺得很有意義,值得我們國内院校參考。
為文科學生開設數學課是一個亮點,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可以開發人的邏輯思維,這個我想或許國内那些文理學科泾渭分明,甚至割裂的學校應該學習這一點。更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曆史和哲學這兩門課程都另有老師開有“讨論課”,所謂“讨論課”就是教師會根據所學内容提出一個主題或者論題讓同學們在下次上課時進行課堂讨論,然後不時給出意見或指導,我們學院這種讨論課是隔周一次。我個人覺得這個課程設置的非常科學,因為學生若想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論點,又要用有力的論據加以論證是很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這樣的課程會敦促學生課下去做充分的準備,去閱讀相關的文獻,去粗取精地提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這個收集、整理、歸納的過程本身是很有益處的。另外,接下來課上的讨論環節,學生需要勇氣和理智去提出自己的論點和去批駁對方的觀點,這無疑鍛煉了學生在公共場合演說的能力。最後,老師的任務看似減少了,其實不然,他對課堂上整個節奏的把控和适時地誘導會令學生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對曆史或者政治的認識,同時本人也很可能受到學生觀點的啟發,開拓自己的思路。俄羅斯教師很令人欽佩的一點是,他們上課的時候基本沒有講義,隻要站到講台這個位置就可以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讓人感覺他們的确滿腹經綸,的确有真才實學。我想在國内能做到這一步的老師還是為數不多,但我在葉卡的老師個個如此,很具有專業素質。而且俄羅斯教師很多人都相當幽默,課堂上的氛圍非常好,學生可以随時打斷老師,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在的課上學習時間,給人有一種亦師亦友的感覺。當然也不是說國外的老師就沒有缺點,但是我認為這些缺點和這個國家的國情很有關系。比如俄羅斯人很不守時,遲到是很平常的事,所以老師也不例外,但是我覺得這點國内的老師做的非常好,我沒有聽過一位老師讓全班同學苦等30分鐘還未到場的情況。還有葉卡的教室工資水平不算高,好多老師除了教學外都有第二職業,所以一個個都行色匆匆,以至于可以和老師交流的機會就比較少,這點國内雖然有,但是并不如葉卡這般常見。我就被我的俄語老師放過N多次鴿子,總是約好了時間見面,到時候又被告知今天事情太多上不成課了。
在葉卡的學習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每天的課程對我來說都很有益處,我的口語和聽力都有所進步。語言真的是一個持續積累過程,一旦停下就會後退,但是隻要堅持就會看到成效。
不一樣的生活
衣
這個可以介紹的比較少,因為俄羅斯的輕工業都不是很發達,紡織類的東西好多都是靠進口,價格也比較貴,好多還是中國制造。所以我出去之後的5個月沒有在俄羅斯買過衣服,穿的那些都是去之前在國内買的。雖然沒有購買,但也逛過幾次俄羅斯商場,印象最深的是顔色,顔色大都是偏深色系的,如果是亮色的話,又會比較跳躍,可能和當地的寒冷氣候有關系吧。但是俄羅斯女人都很愛打扮,衣服看着都是很在意搭配的,也喜歡各種配飾。尤其都很愛化妝,這個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上了年紀的老奶奶也都很在意自己的妝容,即使六七十歲了還是塗着豔麗的唇膏和指甲油,我覺得這可能是她們的一種生活态度,是對人尊重的一種表現,也是對美的一種追求,我很欣賞這種态度。在意他人,也在意自己,生活的很精緻。
食
說實話和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相比,俄餐實在算不上什麼,但還是有着自己的特色。俄餐一般是先湯,後涼菜,後熱菜,後甜點,這和西餐的程序是一樣的。俄羅斯的湯和中國的湯并不一樣,比較像中國的菜湯(就做菜出來的湯水),味道比較鹹,還會放一點酸奶油。涼菜主要就是沙拉了,沙拉醬我倒還可以接受,比國内的好吃,就是不太喜歡奶酪。熱菜呢一般是肉類的,煎豬排,炸雞啊什麼的,味道一般。隻是不知道為什麼俄羅斯商店賣羊肉的那麼少,我們想吃火鍋用,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主食我比較喜歡這裡的土豆泥、薄餅和匹薩,要是自己做的話一般是米飯和烙餅,饅頭很難買到,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吃面包。俄羅斯的甜食特别多,很多蛋糕啊,餅幹啊都特别甜,很愛這裡的冰激淩,味道很棒。俄羅斯人一般都吃不了辣的,我們請外國朋友來吃飯,辣一點的,他們都不是很喜歡,但是都對用筷子吃中餐很有興趣。
住
對方學校很重視和北航的合作,把我們幾個都安排在了條件比較好的15号公寓型的宿舍。9層是頂層,是對外出租的,并不便宜。我們住在5層,3個女孩一個屋,都是單人床,室内配有衣櫃,寫字台和小床櫃,面積也比較大。另外還有獨立的浴室和衛生間,一個公共廚房。這裡的構造是一個大套間裡有三個小間,除了我們這一間我們對面還有兩個屋,都是哈薩克斯坦或者烏茲别克斯坦的。這裡和國内不同的是,有的小間裡還分有兩個卧室,然後還有男女混住的情況,這就稍微有些不太方便了,因為他們要共用衛生間和浴室。這麼看來我們是比較幸運的。而且這裡的住宿費特别便宜,我們每人交納了半年的住宿費,才300盧布,按現在的利率算的話才合60塊人民币,這裡面還包含了水費,電費。而且基本24小時有熱水,上網去申請了學校的網号後也是免費的,雖然速度慢一些,但已經太超乎想象了。而且這棟樓裡也有中國的留學生還有來自哈工大的交換生,當時得到了他們很多的幫助,真心地感激那些熱心的人。
行
葉卡的交通很有意思,可以選擇各種交通工具出行,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公交車(公交車不如北京公交車這般齊整,基本有大、中、小三種,隻有大的可以使用公交卡,中型的配有售票員,小型的就隻有司機一人了,既要開車又要收錢,忙的不亦樂乎),地鐵等。但是想要乘坐出租車的話就要網上或者打電話給出租車公司了,告知對方你的位置和目的地,她會說明要付的車費,如果你同意的話,對方會以短信的形式告知司機的車牌号,接下來你隻要等在原地就好了。葉卡的出租車也是什麼樣的都有,看着很像咱們的“黑車”,而且普遍出租車師傅都不是很厚道,用各種名目收費(我們碰到過的就有:等待時間久了,行李多了,實際要去的地方比電話裡預先說明的地方遠啦等等),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所以個人感覺還是國内的計時和裡程收費更公平些。俄羅斯的火車基本都是卧鋪式的,比較特别的是它的價格一直在變動,每天都不一樣,而且有的相差懸殊,所以提前選好出行的日期很重要。火車的速度比較慢,我們從葉卡到彼得堡用了37個小時,但是非常的準時。
在葉卡的日子雖然短暫,但是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成了我人生裡寶貴的财富。感謝學校的這個項目,也感謝一路上幫助過我們的人們,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