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風采
航語實踐 | 返鄉調研之改革開放之我見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5-17

   今年寒假,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本科生聯合黨支部響應學生處關于黨員寒假返鄉調研的号召,以講述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主題進行了系列調研活動。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本科生聯合黨支部的徐語笛同志在寒假期間以喜迎改革開放四十年,感悟家鄉社會變遷。為主題,針對家鄉發展狀況的優勢進行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調查。改革開放40年來我的家鄉日新月異,因此我選擇了從日常生活的視角來見證中國經濟的發展。

  本次調研目的是了解家鄉,感悟家鄉變化,在實踐中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宣傳和闡釋,增強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改革開放不是一項紙上談兵的政策,而是一項惠及每個老百姓,讓中國社會變得更好的惠民利民的政策。 

   調研地點選在長春市居民社區和街道,采訪對象主要是見證了改革開放初期的老人以及市民。90後的我生在了信息化時代,并沒親眼見證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于是我深入到長春當地社區去采訪不同年齡段(60後,70後,85歲老人)的長春人,看看他們眼中改革的變化。

 

 

衣:過去買不上好衣服,家裡姐妹8個總是一件衣服輪流穿。現在大家追求時髦,衣服的裝飾性更強了。

食:小時候冬季基本就是酸菜和土豆為伴。改革開放使得物質生活極大的富饒。東北在40年前想要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是一種奢望,不是由于沒錢,而是由于根本就沒有賣的。畢竟那個時候交通還不是很發達。而且即便是有一些水果,運到北方也已經凍了。所以那個時候在東北冬季最常吃的水果就是凍梨和凍柿子。估計很多的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品嘗過,在那個時候感覺這些凍的水果就是人間美味,從來就不敢奢望在冬季能夠吃到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現在每天都在過年,比起大魚大肉甚至更想吃有機蔬菜。

住:過去住的是筒子樓,現在是樓房,更加暖和。高樓大廈鱗次栉比。

行:過去想出門很困難,選擇也十分單一,現在出行的方式越來越多,相比之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長春下雪次數變少了,霧霾天卻隻增不減。再加上東北經濟和南方相比差出一大截,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去北上廣,東北不再像之前那樣風光了。 

  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加百姓經濟收入。最近這些年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更加的頻繁。我們東北農村的大米和木耳等産品不僅廣銷國内的各個省市,而且還有許多有機産品銷往了海外。在國家的幫助下,農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很多鄰居都住進了樓房。而我也得益于國家的改革開放,擁有了自己的樓房。在樓房中再也不用感受冬季的嚴寒,也不必頻繁的燒炕,感受到了國家帶給的溫暖。 

感想:

徐語笛:四十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四十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1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諧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成果,和諧更表明了時代的特性——開放與開明。縱觀世界,放眼國内,無處不體現這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巨變。工業、農業、交通、國防、教育、人民生活,衣、食、住、行處處展現改革開放的成果。在偉大的中國共産黨的正确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90後的我沒有完整的經曆這四十年來的改變,但是通過采訪不同年齡段的人,可以側面感受這些祖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們眼中的變化。

  1978年,随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經濟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當時市場一詞在社會主義國家聽起來是那麼的格格不入。那時中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我父親還給我展示了當時一些具有濃郁計劃經濟特征的物品,比如糧票布票、火柴票等。

90後的我,感受最深的是家鄉逐漸與互聯網時代接軌。小時候記得總玩爸爸的BB機,後來有了大哥大、小靈通、智能手機。現在就連家鄉賣烤紅薯糖葫蘆的爺爺都會讓我用支付寶掃碼支付。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舉世矚目。這種,不但是令世人瞠目的經濟騰飛奇迹,是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吐故納新之變,更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脫胎換骨之變。這種,對中國而言,無遠弗屆,事無巨細。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驚歎于這些變化,也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版權所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2011 未經授權禁止複制或建立鏡像